内容简介
作者倾心为黄河口的草木立传,诗意解读黄河口70多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每一种植物都插配了精美的淡彩画,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地方童谣和民间传说大大增强了全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者追求破译草木葳蕤的生存密码,再现野草野菜不屈的生长过程,赋予其珍贵的生命体验和蓬勃激情。在郭立泉笔下,黄河口的植物以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深远丰饶的历史、人文、哲学蕴含,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草木低语处 自有大河流
——读郭立泉散文集《黄河口草语》
《黄河口草语》是一部生命之作,万千草木在作者笔下,或丰润葳蕤,或千姿百态,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呈现。作者文笔细腻如丝,流畅如水,具有儒雅谦和之风与仙风道骨之韵,端庄雅正又幽默亲切,简约含蓄又意蕴丰足。他的风格来源于他的气质,机智幽默也憨诚厚道。这无疑是他诗人气质的反映。
郭立泉首先是一位诗人。他初涉写作的时候,写了大量的诗歌,还出版了《郭立泉诗集》。此后,他致力于黄河口庄稼的散文创作,找到了自己文学的坐标——河子西,出版了散文集《黄河口的庄稼》,获得了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一树一菩提,一草一世界。《黄河口草语》是草木物语,是天地对话的窃窃私语,也是作者与故乡草木的一场长情恋语,对故乡草木的一次深情告白。黄河口是独特的,黄河口的草木也是独特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讴歌了黄河口的草木,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篇篇入心,浸透着对大地的眷恋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广袤无垠的黄河口,鲜卉如繁星,千姿百态的花,高低错落的草,是作者童年的整个世界。蔓蔓子草只能伏地爬行,永远站不起来,够不着茅草头顶的柔荑花序。白茅则只能长到芦苇的腰身,而芦苇仰着头,却又只能望“杨”兴叹。在黄河口植物部落,贴地的喇叭花仰天长啸,参天的水蓬花俯首低语。而它们说的内容又是几乎一致的——草生在世,道法自然,生死有命,高低在天。在黄河口大地,野菜遍地,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让暗淡的生活有了些许的微光。在那些特殊的年代,这些野菜们,是饥者之食,病者之药,让一方民众生生不息。
在作者笔下,植物是有生命的。站在黄河口,你闻到的是河子西野花的清香,看到的是河子西百草的丰茂。作者描写了众多植物精灵:曲曲菜的仁厚、婆婆丁的艳丽、打碗碗花的娇美……都是黄河口人所钟爱的。一株植物就是一盏灯,一代代黄河口人在这些光亮里活着。作者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株植物,仿若也将自己融于天地,化作这片土地上倔强生长的草木。
作者对草木充满好奇与探究之心,细微的悸动与碰撞成为认识和体察人生的钥匙。在书中,还记录了作者与小芹在河子西的青梅竹马之恋,灯笼草见证着他们的往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纯真爱恋尤为珍贵。
文学即人学,景语即情语。作者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草木的热爱,还将它们与身边的人和事物紧密联系,展现人物的精神与内心世界。如打碗碗花中的福苗,苦菜子中的南珊,青青菜中的青青等人物,还有像野菊花一样朴实淡然的父亲,充满母性慈爱的益母草和温柔的外婆。这些人物与草木相互映照,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作者深爱着黄河口的每一株草木,能够洞悉它们在不同时间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作者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今的植物书籍,如《诗经》《本草纲目》等。让读者不仅在欣赏草木的同时增长见识,也使《黄河口草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书中还加入了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与地方民谣,增添了文字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文学乡土根脉的意蕴。如蒲公英的神话故事,车前草的传说以及黄河口民谣,这些元素让作品更加生动。
《黄河口草语》的书里书外,都是一首顽强的生命赞歌。书中描述的草木种类繁多,它们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展现出不屈的韧性。而在书外,作者抱恙在身,却依然坚持写作,用尽心血去写每一墩菜、每一棵草,表达对远去乡愁的不舍以及对当下黄河口草木的担忧与思考。他关注生态保护,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言:“认真地描摹这些草木,本身就是对一草一木的敬重和感恩。”正是这种对草木万物理所当然的真诚与爱意,才使他由此及彼,惺惺相惜,促成了这本《黄河口草语》的问世。
□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