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茶趣事多


□姜海霞

喝茶在中国是再寻常不过的消遣,所谓茶余饭后,皆可见其意趣。无论是高朋雅士,还是市井百姓,自有一番钟情于茶的理由。至于那些文人墨客,对茶的论述就更为精妙了。

老舍先生是一位茶迷,不论绿茶、红茶还是花茶皆能品出真味。他深谙“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深得饮茶真趣。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写作边品茶,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文思也随着茶香的逸散泉涌而出。老舍好客、喜结交,常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后来,老舍写一首七律诗回赠:“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

林语堂是福建漳州人,因从小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与茶结缘,不但饮茶,而且写茶、论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平时“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静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

鲁迅不但爱喝茶,对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文章和日记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和喝茶之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要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观”。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由于冲泡方法不对,味道像喝着粗茶一样。于是他悟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改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后来,鲁迅把这种品茶的“功夫”和“出格感受”喻为一种文人的娇气和精神的脆弱,加以辛辣的嘲讽,正如他说,就像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黄泛区”的灾民也无心欣赏兰花一样,并在《喝茶》里写道:“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周作人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茶庵”,并在经典散文《喝茶》一文里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对茶道的理解是:“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人生如品茶,茶道即人道。作家三毛说:“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喝茶有三道,道出的是人生的况味。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幽幽一杯清茶,品不尽的是人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