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天雪地中踏出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保江

三月的漠河,天刚蒙蒙亮,气温依旧在零下二十摄氏度徘徊。测试跑道上,一辆辆测试车辆驶入冰面试验场。车内,技术人员紧盯仪表,实时回传、记录系统在极寒环境下的每一条数据。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站在中国最北的大兴安岭,围绕绿色龙江建设战略布局,一场立足极寒资源、服务绿色转型的探索实践,正在林海雪原间渐次推进。

用资源“所长”回应时代“所需”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极寒环境下的实地验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技术产品迈向成熟的重要一环。

放眼国际,寒地测试多集中在如瑞典阿尔耶普卢格、加拿大汤普森等高纬地区。这些区域因其气候稳定、周期长、配套设施齐全,成为行业公认的高端寒区测试目的地。

相比之下,大兴安岭作为中国最北地区,冬季长达六个月,极端低温频繁,拥有同样严苛甚至更具挑战性的气候条件,在测试周期、昼夜温差、环境实证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近年来,我区紧扣绿色龙江建设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布局寒地测试产业。为使国内外企业“来得了、测得好、留得住”,按照“两核、一心、多场”的总体布局,已初步完成坡道、ABS道、异响路、陆地测试道路建设,具备冰雪圆环道、冰直道等冰上测试功能。围绕测试场地建设,我区也同步完善了充电、维修、报备等一体化配套服务链。以新能源测试为例,漠河市新建2052平方米的室外停车场,配套56个快充充电桩和全天候电池预热区,为冬季测试提供能耗保障;“绿色通道”机制则简化了车企在报备、入场、测试等环节的手续流程,提升整体效率。

“我们每年都来漠河测试,这里的温度条件稳定,服务也越来越专业。”漠河红河谷测试基地负责人马向东说,“有些测试场地是‘冷’,但不一定‘真’,漠河的自然条件最接近实际使用场景。”

据统计,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末,我区共有寒地测试车企62家,测试车辆1633台,测试人员2038人次,带动宾馆、餐饮、维修、加油等服务行业增收预计达3883万元。

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显示,寒地测试产业不再只是单纯的项目,而是逐步成为支撑大兴安岭绿色转型的重要产业底座,为“绿色龙江”建设注入着实质动能。

从测试一车走向联动一链

如果说我区的寒地测试产业最初以验证车辆性能为核心,那么如今,大兴安岭的寒地测试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连接多个产业、融合多条产业链的“寒地验证枢纽”。

在国检集团漠河极寒测试园,光伏组件铺展在银装素裹的测试场地,接受低温与风雪的双重考验。从初步试验到结果分析、再到适配调整,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第一手产品数据,也为光伏产品适应全球气候多样性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撑。

“组件如果能在漠河的冬天正常发电,就说明能应对全球大部分高寒气候。”国检集团漠河极寒测试园工作人员唐宁表示,“漠河测试数据帮助我们顺利进入了更广阔的市场。”

截至目前,已有39家企业、超过2.3万件产品在我区完成了极寒测试,涵盖光伏组件、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电池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测试成果开始嵌入产品设计、认证准入等关键环节。

测试成果已不局限于研发阶段,而是逐步向设计、认证、标准制定、市场准入等环节延伸,带动上下游融合发展。

2024年,我区拓展空调设备测试业务,已有23家企业完成委托测试。测试项目包括低温启停、除霜能力等关键性能,业务从汽车、光伏拓展到家电领域,进一步拓宽了本地测试服务的产业深度。

绿色建筑方面,中国最北的超低能耗建筑实证基地已在漠河落地投用。项目采用被动式供热方式,依托建筑本体结构在极寒条件下维持室温运行,相关数据已接入国家绿色建筑平台。“超低能耗建筑没有一根供热管线,也能稳稳过冬,这在五年前是我们不敢设想的。”国检工作人员说,“相关数据接入平台后,将为我国高寒建筑节能标准提供长期支撑。”

此外,航空测试领域也在加快布局。2025年1月,国产大型直升机AC313A在漠河机场完成首次高寒试飞,标志着我区航空器极寒测试迈出关键一步。目前,重庆城际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我区飞龙驾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以地区机库为依托,建立国产飞机大修、改装、拆解、回收循环再利用基地,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正对该项业务进行审核。

一个测试项目带动一个产业链,一类产品牵引一组配套场景。从车到飞行器,从电子元器件到绿色建筑,大兴安岭寒地测试产业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链式联动,迈向系统布局。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寒地测试的价值,还体现在由此衍生出的绿色效益、质量提升和发展方式的深层转变。

随着配套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区寒地测试产业的“链条效应”正在外延为“影响力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我区陆续承接国家储能电池、智能网联终端、低碳建筑等多个重点产品测试任务,测试成果逐步延伸至标准制定、产品出口认证、产业展示等领域,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承接全国储能电池极寒测试任务,并正打造涵盖地面与航空器在内的综合测试能力。

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我区积极打造产业交流平台。2023年8月和2024年1月,分别举办“首届高寒高纬度地区低碳发展论坛”“首届汽车产业节能降碳大会”,邀请中科院院士授课,推动政府、高校、企业、检测机构深度对接。

在2024汽车产业节能降碳暨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长春汽车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说:“大兴安岭的优势,不仅在自然的冷,更在产业转型的‘绿’。”

目前,围绕寒地测试的自然场景、配套设施与数据能力,我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测试链条,推动我区形成“资源—能力—成果”贯通的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向寒而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选择。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区正以林海为笔、雪原为纸,在最北处书写属于八万里兴安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