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文学社团的日子


□朱明东

1988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女诗人雪村和其他几位文友到我家。大家谈兴正欢,忽然有人提议,办个文学社,众人皆响应。雪村说:“明东的文字有前途,为人热情,乐于奉献,咱们就拥戴他当社长吧。”我那时刚过20岁,在大家的抬举下,竟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口应承了下来。

说干就干,大家冥思苦想,为文学社定名“雪魂”。办文学社是个时髦的事,可真要办,绝非易事。筹备成立雪魂文学社,都是我们业余时间点灯熬油干的。从起草文学社章程,到编辑首期《雪魂》文学报,大家热情满满,乐此不疲。我当时在团县委工作,办文学社的想法很快被团县委书记和几位县领导获悉,他们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还欣然同意将雪魂文学社的社址和《雪魂》文学报编辑部设在团县委。当时,在塔河县乃至全大兴安岭地区还未有成熟的文学社团,更没有社团主办的铅印文学报。雪魂一诞生,无疑给全地区文学事业注入了活力。县里对雪魂非常支持,县领导们多次参加文学社举办的活动,并纷纷热心地为《雪魂》文学报投稿。县里心疼我们自掏腰包,挤出经费为印刷《雪魂》文学报提供有力支持。国内很多作家和文坛新秀闻讯,纷纷为雪魂文学社题词、撰文。艾青、顾城、迟子建等著名作家、诗人,没有丁点架子,写信对我进行鼓励,还为《雪魂》报投稿,极大地坚定了我办好雪魂文学社的决心。

不到一年,雪魂文学社从建社时的6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成员年龄不一,小到十几岁,大到六七十岁,都是塔河县热衷文学的爱好者和创作者。随着雪魂文学社的建立,本县多家有文学爱好力量的单位主动和我联系,想建立分社。当时,国家社团管理渐入正轨,组建社团需民政局审批。我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县领导同意我的想法,改雪魂文学社为县青年文学协会,下辖文学社。文化局、民政局和团县委对此大力支持,及时出具证明,为我们办理协会注册手续。成立文学社不到两年,雪魂一呼百应,在其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塔河县青年文学协会。协会会刊为《雪魂》铅印文学报(季刊);协会下设11个文学社、协会会员以青年文学爱好者为主,会员遍布全县乃至全地区,会员总数达460余人。我被大会选举为县青年文学协会主席;因扎实的文学功底,雪村、李毅、朱明阳先后担任《雪魂》文学报主编。青年文学协会成立后,定期开展文学交流和辅导,不定期举办文学征文活动,培养了一批在全地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其中有协会下设的晨钟文学社的曹革林(笔名蓝晟)、红豆文学社的李雪、兴安文学社的林子、北极文学社的梦飞等,他们的文学作品屡见于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文学报刊。塔河青年文学协会的蓬勃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领域均产生了积极影响。《雪魂》文学报编辑部每年都收到近万篇文学作品,除本省外,来稿还有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而本地的文学土壤更加肥沃,一些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在雪魂的旗帜下,已成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和各界骨干。

那时候年轻,办社、办会、办报,其实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住了考验。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组织的文学活动,不仅未影响到日常工作,相反,还成了事业上的助推器。当时,我负责宣传和青工青农工作扎实有效、亮点不断,多次受到县委和团地委的表彰。从湖北调回大兴安岭时,有昔日文友到加格达奇找我,闲聊之际让我写写当年办雪魂文学社的事,我们办社、办会、办报的理念:无私,甘当人梯,不压制排挤人;公正,实事求是,摒弃私心杂念;大方,海纳百川,真正做到了凭作品水准说话。协会的主要几位领导者,都是名副其实的作家和诗人。其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全国发表和获奖,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毕竟,真实的存在才最具鲜活的生命。

想写很多,加点儿花絮或小故事啥的,但又恐收不拢笔,容易造成浪费。不如再翻开一下《雪魂》文学报,那上面还镌刻着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