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现在的防火监控就像给森林装上了‘天罗地网’,卫星24小时扫描,无人机空中巡逻,28米高的瞭望塔实时观测,地面还有巡逻队不间断巡查。”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子龙说。
针对夏季雷击火多发频发,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开发了雷电追踪系统,能像天气预报一样精准定位雷击点,消防员最快10分钟就能赶到现场。灭火方式也升级为“人车协同作战”,重型水炮车、履带式特种车和消防员配合,把灭火效率提高了3倍。
从人防到智防
科技护林铸就绿色长城
“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林区人民深知森林的宝贵价值。如今,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正在为林区防火工作带来变革。
大兴安岭地区翠峰林场资源股科员王昕在工作中切身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如今,巡护工作中使用的无人机极大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以前发现火情点,我们徒步前往寻找,最远的路程来回需8公里,而现在无人机十分钟就能到达现场。”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介绍,80处卡口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记录车辆信息,追溯火因,严防人为火发生。卫星遥感、高山瞭望、空中预警、地面巡护四维监测体系,提高了发现和处置效率。58座瞭望塔加装监控设备,1200余名巡护人员配备北斗巡护APP,提升火情监测精度。集团公司接入三维雷电数据,开展“追雷行动”,并建立森林防火“一张图”智能辅助系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立足大兴安岭林区实际,从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入手推进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综合治理。”省林草局防火处副处长姜富洋说,机构改革以来,省林草局重点支持大兴安岭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4年,省林草局向上争取国债防火道路建设资金75.22亿元,其中大兴安岭林区6个项目,建设总里程1570公里,总投资8.55亿元。目前,省林草局指导大兴安岭林区落实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和沿边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力争通过5至10年时间,建成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示范样板。
暮色中的大兴安岭,无人机正在林海上空巡航监测。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型故事,正在这片林海续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