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着阿尔法狗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正式步入公众视野。2022年年底,美国人工智能研发公司OpenAI推出了具有较强语言交互能力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其因可实现连续对话、文本生成、代码编写等,被认为有可能引爆人工智能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赋能未来发展。其间,新的窃密泄密风险也不断涌现,须高度关注、有效应对。
人工智能赋能开源情报分析
开源情报以其低成本、易获取、信息量大和时效性强等优势,受到各国情报机构青睐。通过将人工智能与“爬虫”等技术相结合,相关机构可以从互联网或其他计算机网络上搜集海量数据,并自动对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分析,形成情报信息。2024年3月,美国发布《2024—2026年情报界开源情报战略》,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发挥开源情报的价值提供了重要机遇。
各机关单位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等原则,做到该保守的秘密坚决守住、该公开的信息安全公开。同时,要全面排查数据资源平台存储涉密敏感信息、使用云服务、系统安全防护等情况,严格落实数据分类分级规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网络分级保护等管理要求,确保数据安全可控;加快推进保密管理平台和技术防护手段建设,及时发现处置泄密苗头,堵塞隐患漏洞。
人工智能辅助间谍窃密
人工智能能够利用社交平台、电子商务、运动轨迹等互联网数据对涉密人员进行人物画像和特征分析,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诱骗窃密策略。目前,“领英”等国外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头像、个人资料的社交账号,通过分析目标用户的特点和喜好来诱使其接受好友请求,进而发送推销消息和虚假信息。同时,人工智能能够将来自不同情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比对、分析,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情报信息。例如,美国五角大楼的AI工具“Maven”能够通过分析无人机捕获的图像和视频来识别打击目标,还可以通过情报分析来识别部队动向和潜在威胁。
各机关单位应通过案例分析、技术演示、场景模拟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增强保密意识和敌情观念,自觉规范言行;严格精准确定涉密人员,加强上岗、在岗、出境、离岗离职全过程保密管理,堵塞相关失泄密漏洞;持续关注我国新领域新业态面临的安全保密风险,梳理相关领域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事项一览表,科学规范做好重要资源和数据定密及分类分级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泄露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
不当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导致泄密
因不当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致泄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韩版《经济学人》2023年3月30日报道,三星公司引入ChatGPT不到20天内,就接连发生了3起数据泄露事件,其中2起始于工程师使用ChatGPT进行代码修复和优化,1起祸起员工使用ChatGPT整理会议纪要。目前,许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会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撰写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各类文稿,相关风险隐患须引起高度关注。
机关单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保密教育培训,普及基本知识和常识,引导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工具潜在的安全保密风险隐患,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相关工具;定期开展对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情况的自查自纠工作,重点检查是否违规使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办公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全面纠错;可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通过限制访问IP、上网行为监控等技术手段,防止工作人员违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总之,我们应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窃密泄密风险,主动应对、积极防范,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让人工智能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准确、智能、高效的服务。
(来源:《保密工作》 大兴安岭地区国家保密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