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风拂面万象新。一年来,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我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勇挑重担,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强烈感召力的优秀女性典型。她们是全区妇女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楷模。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本刊特推出专版,宣传我区优秀女性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以飨读者。
鲁洪梅,加格达奇区金色阳光养老院、松林康复医院院长,是老人心中“好女儿”、点亮生命的引路人。2006年起,她先后创办残疾人托养中心、养老中心、康复医院,数年如一日与老人同吃同住,精心照料他们。她热衷公益,近20年来,参与200次慈善公益活动,辅助7位残疾人实现就业,长期为38位困境妇女捐衣物,自掏腰包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物资。无偿收留3名流浪乞讨人员,服务200余名残障老人,挽救13位病弱老人的生命,帮助132名患者康复,接纳27名转送人员,为2位老人付护理费13000余元。她以平凡行动为弱势群体带来温暖,书写不凡人生。
陈红娟,漠河市北极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中国最美社工”。幼年因先天疾病致脚踝骨坏死,在政府和社会的帮扶下重燃生活希望,她将受助善意转化为公益力量,于2018年创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政策托底+专业服务+社会联动”模式构建助人闭环。她的团队为独居老人建立“24小时生命热线”,累计服务超万名群众。她自费开设“爱心厨房”,解决20余名失管儿童的餐食问题;联动“壹基金”为32名儿童提供万元温暖包;促成高校志愿者长期帮扶8岁孤儿。她以“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为信念,用残缺身躯传递完整大爱。她说:“我的脚走不远,但心能抵达需要温暖的角落。”
史瑞娟,北极村“雪人木屋”民宿主理人。2003年,大学毕业的史瑞娟放弃外企工作回村创业。2010年,她和丈夫将自家小院装修成食宿一体的“雪人木屋”家庭宾馆,从农民变身老板。起初生意冷清,为吸引游客,他们在网上直播冰天雪地的小木屋和冬捕冷水鱼,通过互联网拓展了客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漠河来到“雪人木屋”后,这里成了游客必到的“黄金打卡地”。她发挥精品民宿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家院转型升级,擦亮“神州北极”旅游品牌。2024年12月,“雪人木屋”分店开业,史瑞娟牢记嘱托,更新经营理念,打造特色民宿品牌,传播北极声音。
邱小允,漠河市北极村“拾叶之悠”民宿主理人,来自福建厦门的景观设计师。2017年,她和先生耗时8个月打造融合原木风情的“拾叶知悠”民宿,以独特的客厅文化给天南地北的游客营造一个最北方的“家”,成为北极村民宿最靓丽的名片,迅速在全省打开知名度。她带领设计团队投身大兴安岭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当地特色文创和产品走向品牌化、精品化,开启产业新时代。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改造当地农家院出谋划策,带动农家院提档升级,挖掘特色风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钟惠巧,90后南方姑娘,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硕士研究生。2024年8月,通过人才绿色通道从广东奔赴漠河。当地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让她有了归属感,成为漠河首位文旅推荐官。此后,钟惠巧入乡村、进乡镇,探寻漠河魅力,与各地游客分享漠河故事。2024年11月,在深圳舞台上,她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讲述自己选择漠河的经历,通过短视频分享漠河的四季风光与美食,展现广东人视角下的漠河之美。2024年,钟惠巧获评“大兴安岭旅游网络推介官”,凭借聪明才智在漠河讲述精彩故事,展现新时代漠河女性风采。
沈欣,北极边境派出所辅警。2020年7月,她和民警丈夫史先强接手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室,成为第二任“戍边夫妻”,开启巡边执勤生涯。夫妻俩克服严寒与孤独,不仅巡逻边境、入户走访,还帮村民解决生活琐事,延续警务室多年无案件、无事故的良好纪录,给村民带来温暖与安心。沈欣先后获评国家移民管理局“好警嫂”、兴安最美巾帼奋斗者,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这是他们夫妻共同许下的誓言,诠释着戍边的担当与情怀。
孙翠荣,漠河北极村“俄罗斯人家”民宿主理人、中俄第三代混血儿,是土生土长的北极村人,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建成了异域风情与民俗巧妙融合的“俄罗斯人家”民宿,相继打造了咖啡吧、充满禅意的功夫茶室、热闹的铁锅炖餐厅、可俯瞰美景的观景露台和野奢露营风休闲区,通过多元空间展现独特魅力,丰富游客体验。如今,民宿已发展为黑龙江省五星级旅游民宿,为家乡发展注入蓬勃力量。
李晶,大兴安岭中医院援边医生。她以精湛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填补大兴安岭地区中医院的技术空白,新建内科病房、护理门诊及治未病门诊三大科室,引入蜡疗、穴位埋线等17项创新技术,让医院首现“预约排床”盛况。她一年间带领团队完成诊疗3442人次、手术30余台,病房查房256次,针对性开展腰椎复位、耳穴疗法等高难度治疗,成功让腰椎顽疾患者站立行走、耳聋老者重获听力、面瘫患者一针康复,精准施治赢得6面锦旗。她每周四风雨无阻往返100公里赴松岭区义诊,披星戴月24次出诊,惠及群众960人次。
田恬,呼玛县第一中学援边英语教师。她将两岁幼子托付给父母,跨越1136公里奔赴呼玛县第一中学支教。她推行分层教学法,将知识点拆解为趣味任务;实施“一人一策”辅导,所带班级学习成绩斩获全县第一。她秉持“让每颗星星都闪耀”的信念,坚持每周为脑瘫少年上门授课,以母亲般的温暖叩开封闭心门,教会特殊儿童执笔书写人生。她构建系统性备考方案,带领7人“候补社团”逆袭为全校人气课堂,独创文化寻宝、剧本演绎等沉浸式教学方式,让英语跃出课本,走进边陲少年的生活。
张晓磊,十八站林业局永庆林场森林防火管护队队长、扎根林海22载的生态守护者。她主动放弃舒适岗位、干部身份守护青山。22年间,她带领队员年均巡护里程超3000公里,创新建立“网格化+数字化”防火体系,实现辖区连续22年零火灾、零盗伐。面对破坏森林行为,她手持《森林法》据理力争,以“铁娘子”作风筑牢生态屏障。组建“古驿防火宣传队”,开展义务宣讲280场,帮扶困难职工家庭47户。连续驻守疫情卡口76天,打造出群众好评不断的“移动服务站”。
马一文,行署公安局留置看护工作支队副支队长。面对年均300余次留置任务,她创新构建“理论+情景模拟”实战练兵体系,将枯燥的队列训练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战预演。她践行柔性管理,精准把握160名队员的心理动态、家庭状况和性格特点。在突发医疗事件中,她以单薄身躯背起腰椎受伤的战友爬三层楼紧急送医;连续18天为独居孕妇送营养餐,直到胎心监护仪上的曲线跳成平安的旋律。她常说“战友们在前线,后方有我”。她始终以温暖而坚定的光芒,照亮警徽下的忠诚之路。
敖金鸽,呼中区碧水镇派出所女警。扎根北疆六年半,在辖区人户分离率高达70%的特殊环境下,创新构建“云端+实地”服务体系。她将私人手机号码设为24小时热线,累计为外出务工群众异地办理证明300余份。面对极端天气下30余名采山工人滞留困境,她果断开放派出所打造“暖心驿站”,彻夜值守保障群众安全;听障老人颤抖着递来的手写感谢信,记录着她跪在雪地里三小时搜寻助听器的执着。冒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追踪嫌疑人、连续72小时整理案卷,展现了人民公仆的忠诚与担当。
“爱心妈妈”高彩霞用3年时光,撑起20名困境儿童的成长天空。从单亲家庭孩子到留守儿童,从自闭症儿童到困难家庭子女,她都倾注了无私、无限的爱。她鼓励14岁的重病单亲儿童阿睿加入“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周末为孤寡老人包饺子、打扫卫生。如今,高彩霞创办的“北极星社工服务中心”墙上挂满孩子们的笑脸照片,这些孩子沐浴在“彩霞妈妈”的爱里健康快乐成长。
“天使妈妈”张筱萍连续26年资助10名困境儿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她常年关注困境儿童群体,资助的安徽女孩欣欣考入了清华大学。她是林业退休职工,工资微薄,凭卖菜、打扫卫生等零工收入,资助困难儿童10万余元。在得知儿子班级有同学午餐仅吃馒头时,她便做好饭菜让儿子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并帮助她们交学费。她心怀大爱,用无私助人的行动丰富了平凡的人生。
学生们的“郭妈妈”郭淑贤,从教二十六年,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将学生当做自己最心爱的孩子。她信奉“爱就是教育”的信条,以一颗慈母心,关怀着每个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白桦乡中心校,得知学生亮亮家庭遭遇变故,她四年里不间断地为亮亮提供午饭,帮他理发、剪指甲……鼓励他好好读书,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倒。她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奉献,用无私大爱谱写出生命的华章。
林业“爱心妈妈”马治平,在一次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与困境儿童对接活动中,有了第二个“女儿”蕊蕊。平时,她经常去蕊蕊家中看望,陪她写作业、聊天,给她带去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蕊蕊性格内向自卑,超乎年龄的懂事,让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和自己的女儿共同发动亲朋好友与蕊蕊交流,为她捐赠物资,并托身边朋友帮助蕊蕊的父亲找到一份工作,改变了蕊蕊一家的生活困境。在“妈妈”和“姐姐”的关爱下,现在的蕊蕊脸上时常挂着开心的笑容,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马丽英,大兴安岭绿森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注册“力禾牌”商标,建立核心生态养殖基地。通过创新“五统一”管理体系,赊销200万元生产资料扶持农户,建成3个年销3000头的森林猪全产业链基地。创建南瓜种植合作社,带动200余农户实现出口创汇。打造电商平台,累计解决10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其主导研发的儿童老人专用森林猪肉烤肠系列成为市场爆款,通过与北京企业合作打通生鲜“当日达”渠道。通过种源改良、精深加工和渠道创新,形成覆盖森林猪、森林鸡的完整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王爱香,呼玛县金山乡邮政员。每天清晨6时,她已开始分拣成堆的包裹,每天骑行30公里,翻山越岭投递200多个邮件,雪埋过车轱辘,暴雨浇透过工装。她总把“分外事”当“分内事”,七旬老人提不动20斤的米面,她扛起就走;外出务工的父母寄给留守孩子的棉衣,她连夜送到炕头。当晨曦染红她车筐里的邮件,人们看见的不仅是穿梭街头巷尾的绿色身影,更是一个普通女性以坚韧为针、以温情为线,在生活粗粝的布面上绣出的春天。
王会,加区红旗街道青松苑社区网格员。用3年时光将242户居民的冷暖化作生命年轮。深冬寒夜守护失独老人就医,酷暑时节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港湾,写满需求的工作笔记见证着50余项社区改造建议的落地。她将废弃仓库改造成20平方米的“童梦空间”,让儿童在绘本角绽放笑颜,培育出30名红袖标少年志愿者。三载春秋,100余件民生难题的化解、20处安全隐患的消除,正是这位90后网格员写给社区的深情家书。
张金慧,漠河市文旅学院院长。她以创新思维破解边疆发展难题,在妇联工作18个月,创作了《漠河巾帼誓词》、歌曲《北极巾帼情》,打造全国首个集展览、创业、电商功能于一体的“漠河巾帼馆”,独创“北梦编织”项目带动20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文旅商品。转战党校阵地的600多个日夜,她构建教育教学四个体制机制,开办“夜校”6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开发新专题、微党课、地方特色课程、研学路线等22个,完成了党校建校54年来首次承揽对外办学任务、首次跨省红色联建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