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文磊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和立地条件,按照 “三年三步走、三年开新局”的总体部署,倾力打造“两地两带四园”产业布局,捧起兴安林业“聚宝盆”,奋力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
资源优势引导差异化发展
林业集团公司立足兴安林业特有资源禀赋,全力推进野生抚育与种质种源保护、种苗繁育、仿野生栽培、生态种植4种培育模式,确定重点发展7大类主导产业27个,组织实施主营业务144个,发展管护站节点经济219个。围绕“大兴安岭+企业商标”双品牌战略,建立完善特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通过报表对各产业进行定期监测。同时,建立三级报表制度,加强基层培训,将统计工作细化到各林场和管护站,及时上下沟通,确保对外数据数出一家,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打造“大兴安岭”核心品牌。
富民工程鼓励多元化增收
各林业局、林场采取多种机制融合发展,增加职工收入,鼓励职工多渠道发展自营经济,初步实现网红电商、特色民宿、节点服务区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为解决职工融资难题,推出低息信贷产品“龙岭快贷”,已为2310名职工投放1.44亿元贷款。仅2021年,参与创收的在岗职工就有15136人,实现人均增收10661元。截至2022年10月末,人均增收10721.6元,同比增长13%。
地企融合促进一体化进步
集团公司与行署共同推进建立地企融合发展体系,建立多层次融合发展机制,联合举办三届大兴安岭旅发大会、工艺品暨旅游纪念品大赛等多项大型活动,联合制定《大兴安岭寒地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林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共同谋划生成寒地生物产业项目35个,积极争取野生药材抚育基地政策落地。塔河林业局五味子培育基地等5个野生药材抚育基地、古利库金莲花抚育基地、古利库重点药用植物保存圃先后获得专项补助资金。
结构优化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产业结构合理化,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牛、马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寒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速,食用菌养殖品种逐渐增加,鲜食品种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第二产业加工比例得到提高,集团参股控股食品加工企业17户,产品涵盖10个系列165款。制定《大兴安岭蜂蜜国家团体标准》,蜂蜜产品质量标准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围绕北部大北极旅游圈景区发展规划,累计投入资金8644万元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内循环经济,挖掘出更多旅游服务、家政、广告、汽车洗护等产业项目,由内而外迸发产业发展内动力。
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对接线上线下渠道,集团公司全力打通产品销路,实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主动对接各类产品采购项目,在“小康龙江”广州旗舰店内设立“大兴安岭特色馆”,入驻产品100余种。义乌森博会期间,建成义乌大兴安岭特产馆,与26家单位召开产销对接座谈会,先后组织8次直播专场,全面宣传展示兴安旅游康养产业和特色产品,点击量达27.6万次,16家企业的99件产品成功上传网上森博会平台,充分展现了兴安特色产品在义乌市场的潜力。在建行善融商城设立“大兴安岭馆”,入驻44款产品,微信小程序“大兴安岭特产馆”基本建成,已上架119种产品。
2023年,林业集团公司将持续推进“两地两带四园”建设,盘活旅游康养、寒地中药材、食用菌、森林养殖、浆坚果等产业,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强化产业服务功能,持续加强地企融合发展,推动“双寒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政策落地,全力走稳差异化发展之路。